謝謝兩位說出我們心中的話

不要因為「害怕」就迴避所有的可能

學習挑戰、超越自己不正是人們追求自我成長的基礎嗎?

現在為了「避免危險」,所謂的風險控管機制,似乎已矯枉過正

若能夠在安全認知下,從事戶外或所謂高風險活動,也是一種自我突破的好運動吧

相當不喜歡媒體將「浪費社會資源」的原罪烙印在登山者身上,我們不想也不該被污名化。

-------


請鼓勵登山、冒險 (2012-09-04)

 ◎ 王士豪 

當發生大鵬航空空難這樣無法預期的山區救援事件時,我們才赫然發現,原來台灣的山區搜救隊在山區救援時竟然是毫無章法,且天候不良時竟然無法執行山區救援任務!

原因很多,筆者認為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政府及社會長期壓抑登山活動,我們怎麼可能會有良好的山區救援體系與能力?

在台灣,即使是在山上無奈遭遇天候劇變卻應變得宜的登山客,還是可能會遭到指責。如果這種情形持續下去,不用幾年,台灣將不再擁有具備在惡劣天候下於山區妥當應變且平安行動能力的登山者,也不可能會擁有具備在惡劣天候下執行山區救援任務的山區救援體系及特搜人員。

除了山區救援之外,令人擔心的是,在台灣,冒險性格普遍的被否定。因此,類似登山活動等具合理風險但可以被安全控管的活動長年的被壓抑。

冒險性格的養成,必須要在妥善安全控管下願意、且勇於去嘗試具有合理風險的活動。具備冒險性格的國民,通常可以在其各自的專業領域爆發出創造力與無比的活力。展現出蓬勃生命力與競爭力的國家,冒險性格往往深植於他們的國民心中。

怕熱而不進廚房的廚師,不可能煮出好菜!我們應該鼓勵類似登山等可以厚實冒險性格的活動,把有合理風險但可以被合理安全控管的活動列入厚實國家競爭力的重點施政目標,進而把合理安全控管(例如:建構完善山區救援體系)視為厚實國家競爭力過程中必要的投資。我們要把具冒險性格的國民視為寶貴的資產,而不是討厭的麻煩製造者;要把合理安全控管視為投資,而不是浪費社會資源。台灣加油!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專任主治醫師、台灣山岳文教協會理事)

 

回應「請鼓勵登山、冒險」 (2012-09-09)

◎ 黃美秀

九月四日王世豪醫師投書「請鼓勵登山、冒險」,筆者頗有感慨!

每每到了颱風季(可長達五個月之久!)身為野外研究者的我便開始繃緊神經,一則可能因為山區的研究地點隨時可能封山而無法進入,研究調查就此中斷;二則是山區複雜的地形和氣象多變,搜救系統在天候不良的情況下,救援任務經常大打折扣,包括直升機動彈不得。慢慢地,在颱風季,管理單位經常會採取「淨山」的方式,因為只要沒有人在山上,起碼就不會出狀況。

台灣中海拔山區又稱「雲霧帶」,多數時間雲霧繚繞,若碰上颱風季,天候更不穩定,更不利空中救援系統的施展。如此,非空中的救援系統遂成為爭取第一時間的主力。如何提升地面救援的效率是應該認真檢討的,其中包括整合民間的救難系統,尤其是善用在地人(尤其是熟悉該山區的原住民)的知識和技能。

台灣本就是一多山海島型國家,實在不應該以為從事這些海上或山上的活動便有可能「浪費社費資源」,反而是更應積極建構救難系統,以期鼓勵國人從事戶外活動,享受台灣豐富的遊憩和自然資源。

有人則是因為工作或研究之故,而必須深入大家眼中的「險境」。敝研究所於二○○三年九月杜鵑颱風侵台時,一名新生於渡溪時,失足而遭湍急溪水沖失。自此,敝所每年於開學前便舉辦「野外研究安全教育訓練」,為期五至十天不等,上週剛於大武山區完成第九年的培訓活動。我們希望藉由正規的教育,讓喜歡自然體驗和研究的年輕學子,正視山野及相關研究的安全,以及所應負的社會責任,以減少意外發生的程度。

山野活動是一正當有益的戶外活動,可激發人的探險精神,培養積極進取態度和鍛鍊強健體魄等。故就教育及研究而言,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或國人從事山野活動,而不是因為少數意外及救難,即亂貼「浪費社費資源」標籤。當然,也應同時加強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訓練,減少意外事件的發生。這才是正確的態度!

(作者為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登山 教育
    全站熱搜

    奔跑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